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分别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但是,由于客家方言区和赣方言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两个方言区在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方言本身来说,这两大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自从方言分区学说兴起以来,它们究竟是分为两个方言区还是合为一个方言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本书已获得江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就是针对这一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来进行研究的。
以前人们之所以对客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争论不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材料不足,对客赣方言的认识不深。本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客赣方言材料,而且,还提供了与方言密切相关的诸如居民史材料、经济文化以及民裕方面的材料。
该书尽量反映了此前学术界对客赣方言的研究成果,但是,又不因循前人的观点,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在客赣方言的形成问题上,本书提出了“原始客赣语”和“古客赣语”两个概念,并且指出,在《切韵》时代以前,它已经属于古南方方言的范畴。另外,本书对此前人们研究得比较多的诸如客赣方言全浊声母平仄皆送气、知章组字的声母、轻唇化不彻底、浊上归阴平等十大语音问题,用充分的语言事实作了重新的鉴定,得出了信而有徵的结论,提出了诸如客赣方言的本质性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与次清声母合流、江南各方言表领属意义的结构助词来源于上古的“之”,客粤方言判断动词“系”本字就是“是”、浊上归阴平和威摄一二等混同以及客家人的群体意识都不足以界定客家话等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是将两大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进行全面比较研究的学术专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书不仅涉及到客赣方言本身,还涉及到汉语其他方言,有比较广阔的视野。
该书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使平面的差异和历史的层次结合起来,更清楚地揭示方言平面特点所反映的实质区别。揭示了客赣方言的许多语言特点。
注重内部的比较和外部的比较相结合。任何方言特点的形成和变异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既有自身纵向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各地区、周边各方言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本书在进行江西境内客赣方言比较的时候,总要注意到境外的赣语和闽粤客话:在比较客、赣两种方言的时候又同时注意到周围的官话、吴语、湘语、闽语和粤语,揭示客赣方言的特点与周边方言的联系。
该书将语音的比较和词汇、语法的比较相结合。语言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许多重要的语音现象隐藏在词汇和语法中,而许多重要的词汇,语法现象又可以从语音中找到联系。本书在分析一些语音现象时常常注意常用词语中的白读音,分析词汇、语法时又注意通过语音考本字,从中揭示出一些深层的语言积淀。
该书还将语言的比较和文化的比较相结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它又和整个社会的各种文化事项密不可分,方言的形成更是如此。本书深入考察了江西的居民史和北民在江西的南迁路线,不仅发现了罗香林先生客家人五次大迁徒理论中前三次的貌似而实非,以及东线客赣方言和西线客赣方言的联系与区别,并且从中悟出江南诸方言(包括客赣方言)的形成都应是在这几次大移民之前。本书考察了居民迁徒时间和来源的不同,从而从江西的客家话中区分出本地话和客籍话。另外,本书还讨论了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就我们所知,像本书这样将两种大方言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在目前尚属首例,从本成果所揭示的问题来看,本书的比较研究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将客赣方言本身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其他方言的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语史和语言理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